
重啟人生
今天看「重啟人生」這本書
有一種於我心戚戚焉的感受
他在這本書中指出,人生的外在成就並不是一直向上攀升,我們在職業生涯的高峰過後很可能會遭遇低谷。許多人在面對這種狀況時,常常以否認和加倍努力來回應,結果卻陷入更深的憤怒、恐懼和失望。
他在這本書中,從科學、哲學、神學和歷史的視角,帶我們破解這種愈努力、卻愈痛苦的狀態。

書中談了很多重新思考成功、面對失敗與死亡、認識自我、以及將脆弱轉化為力量的策略,來幫助我們培養新的生活方式,發掘生命真正的價值,以一種優雅和喜悅的態度接受生命的改變。
書中舉了一個例子:
道斯(Dominique Dawes) 曾在1996年勇奪奧運體操金牌,我請教他在競賽的最高殿堂獲勝後,人生感受如何?道斯告訴我,她享受日常生活,不過中間的調適並不容易,到今日依舊不簡單。
道斯講得很白:「以奧運金牌得主自居會摧毀婚姻,還會讓孩子感到自己不夠好。把每天都活成奧運,只會讓身旁的人不好過。」
道斯努力讓贏得奧運後的人生,避免落入高成就人士面臨的陷阱。她沒有活在過去,今日婚姻幸福,有了孩子,虔誠信仰天主教。但其他的眾多明星,就沒這麼好運了。

*那要怎麼辦?
其實只有三條路可選:
- 否認事實,憤怒自己居然衰退,籠罩在沮喪中。
- 接受事實,承認自己確實衰退,把老化當成無可避免的悲劇結局。
- 接受過去帶來成功的元素,在未來將不再有效,培養新強項與新技能。
*分享這本書的核心觀念和方法:
一、愈傑出的人遇到衰退會愈痛苦。
很多以為人生只要能夠功成名就,就會從此幸福快樂。然而事實的真相剛好相反。
書中提出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來說明這種矛盾,這個現象叫做「奮鬥者的詛咒」。
意思是,那些一輩子都努力想表現傑出的人,在到達一定的年紀之後,會發現自己的腦袋和身體開始衰退。像是記憶力變差,精神沒有以前好,然後工作的成果愈來愈難讓人滿意,結果做得更多、成就卻更少,平常的生活裡也缺乏美滿的人際關係。
如果你十分看重成績,而且真的達到卓越,當你後來「由盛轉衰」的時候,你會覺得自己愈來愈無力,不再重要,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痛苦。這就是作者在很多成功人士身上觀察到的現象。

二、人生階段的兩種不同智力?
人類同時具備兩種智力分別是: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。這兩種智力的上升和高峰,會出現在人生的不同時期。
第一種是「流體智力」:邏輯推理、彈性思考與解決新問題的能力。像是閱讀和數學能力。一流的創新者通常也具備很高的流體智力。
一般人的流體智力最高峰,出現在早期的成年階段,但是到了 30~40 歲之後就會開始急速下滑。幾乎所有努力又勤奮的成功人士,在職業生涯的早期都是仰賴這種智力。
第二種是「晶體智力」:
運用過去累積知識庫存的能力。
隨著年紀變大,晶體智力在 40~60 歲之間會一路攀升,要到人生非常的晚期才會開始下降。這就很像是一些很有經驗和智慧的長輩,他們年紀愈大,反而更像是一座寶藏等著我們去挖掘。
這祕訣就是跳上你的第二曲線。從發揮流體智力,改變為發展晶體智力,學著運用智慧。

三、要如何重啟人生?
第一個是我們要「戒斷對於世俗成就的癮」。
一旦自認比別人優秀,
「更優秀」就成為核心自我認同,每次失敗有如小小死了一遍。
不要物化自己,你不是你的工作,你也不是那些數字。
什麼是對成功上癮?很多人(包含我自己在內)年輕剛踏入社會的時候,會用工作上的頭銜或職位,來定義自己和別人的價值。會想要用金錢、權力、名氣來量化自己有多成功,把每個人的頭上都貼上標籤。
但是追逐這種成功,是一種惡性循環,你會想要再追下一個里程碑,追求更多的數字。結果,一旦遭遇不可避免的衰退出現的時候,整個人的心理狀況就會出大問題。

第二個是要懂得「反璞歸真」。
作者用他在台灣故宮學到的雕刻故事,講述這種減法策略。
以前年輕的他,認為人生就是一張空白的畫布,我們要在上面畫上更多東西:更多金錢、更多成就、更多人脈、更多經驗、更多追蹤者。
現在經過中年轉變的他,認為人生的下半場應該要反璞歸真,執行減法策略。他在書中寫道:「我們必須削去人生這塊玉石中不必要的部分,直到找到自己。」我們可以追求更少反而活得更好。
第三個是更重視「感情和友誼的培養」。
書中提到了伴侶的感情、親密朋友的感情、職場上的友誼。
像是對於伴侶感情來說,「幸福的秘訣不是陷入愛河,而是持續有愛。」
心理學家稱這是一種像友誼的、陪伴式的愛情,是一種穩定的感情,充滿相互的了解與承諾。
研究也指出,把配偶視為好朋友的人,婚姻帶來的幸福感遠比其他人高。
此外,對於親密朋友和職場朋友的關係也不能忽略,很多研究指出,只要培養好這兩種關係,即使是單身的人也能擁有幸福感很高的人生。

現在開始培養:
與在乎的人的關係
展開靈性之旅
坦然接受自己不足之處
發展你的第二曲線
每次際遇變化都是機會。
但不要把世俗成功看得太重,記得為這個世界做出貢獻。
超級輕薄出遠門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