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緣政治下的觀點
工業革命之前的幾千年,靠人力勞動的時代維持了多久,經濟就停滯了多久。
直到1760年第一次工業革命,蒸汽機的發明,用機器取代了人力,大幅提高生產力.用在火車或輪船上,帶來更便利的交通.1870年後第二次工業革命是由電力加上汽柴油內燃機的發明,再次讓生產力與運輸帶來更多的提升.第三次工業革命在1945年二戰之後,計算機與電腦的發明,讓生產與管理效率更為進化。
直到現在,屬於第四次的工業革命;更寬頻的網路,雲端大數據分析,數位化、自動化、A I人工智慧的快速運算……,經濟日新月異的發展,人類的生活品質也不斷的獲得改善。
2005年湯瑪斯費曼(Thomas.L.Friedman)出版了一本「世界是平的」,書中提到,因為資訊網路的發展,對美國而言,許多產業可以由便宜的開發中國家如印度,中國大陸來外包生產,形成全球化後的分工.恰巧呼應了1776年亞當、史密斯(Adam.Smith)「國富論」的第一個章節所提到的「分工」。
1776年,至今已經248年,兩百多年來人類進步的軌跡仍然依循著「國富論」的理論運行著。我們將「國富論」的基本精神攤開來看;「分工」、「自利」、「不可見的手」、「自由市場」,是四個經濟進步的必要條件,缺一不可。
國富論這本書提到:我們日常必備的那些好東西,幾乎全是依照一個模式來的,「請給與我所要的東西,同時你就可以獲得你所要的東西」,我們需要的食物不是出自屠宰業者、釀酒業者、麵包業者的恩惠,而僅僅是出於他們自己利益的考慮。
但這些進步動力的前提必須是「自由市場」⋯也就是說,在民主自由的世界裡,才有其存在的可能性。
當中國大陸領導人開始「國進民退」、回歸共產黨「以黨領政」,「香港事件」更突顯了共產主義的本質。大陸的資金自然會不斷地撤出,並向自由世界去靠攏。
高階產業如台積電成為地緣政治的必爭之地,台積電不得不到美國、日本、德國設廠。台積電現在才開始「全球化」。所帶出來的,是供應鏈的重整。
專制與高壓體制下的中國大陸,民間的思想與行為受到監控與限制。資金只能選擇不斷地出走。
較低階的產業則向印度、東南亞、中南美洲出走。
這次的供應鏈的乾坤大挪移,一旦形成,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不會改變,世界將出現自由世界與專制體制;壁壘分明。如今的世界「不再是平的」~~
只有在自由世界,才能引領的「自由市場」,才能同時有「自利」、「不可見的手」,世界也才能不斷向前走。
生成式A I、伺服器、雲端、邊緣運算、AI手機、AIpc、智慧工廠、智慧電網、智慧城市是未來世界進步的動能,也可能是選股的主軸。
ESG則是世界的永續經營的必要課題,所以綠電的發展也是必要條件。
1776年亞當、史密斯是經濟學的始祖,「國富論」的經典之作,仍然引領著我們不斷的向前邁進⋯